2014-08-18 07:43:00|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我们最近在北京会议中心采访她时,只见她穿着黑色印花西服套装,胸前别一枚金色壁虎胸针,提着一个大布袋。她一头银发,岁月似乎没能在她脸上留下痕迹,依然白皙红润。她有着堪比年轻人的热情,笑着对我们说,“我今年85,明年58,越活越年轻啊!”
这就是粟秀玉,她习惯别人叫她“粟老师”。但她不仅仅是一位老师:她并非政界人士,却能与缅甸政府灵活沟通;她不是宗教人士,但在缅甸宗教界有着极高的威望;她神采奕奕、精神矍铄,却有着与癌症斗争40年、做过4次大手术的经历。她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民间外交家”,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老归侨。
不看权势看人品
粟秀玉于1929年生于缅甸一个华侨富商家庭,祖籍福建,年仅14岁就参加了缅甸佛教协会哲学考试,并且一举考下了最高级别九段的证书。她对巴利文(梵语)有很深的造诣,曾在缅甸担任仰光南洋中学教师、缅甸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1965年,在时任中央侨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和中国驻缅甸大使耿飚的动员下,粟秀玉抛弃了缅甸舒适的生活,以缅语专家身份举家回国,先后在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在毛选翻译室、外文图书出版社担任审稿、定稿工作,参与《梵缅老柬汉宗教词典》缅文部分编纂,翻译和审定《毛泽东选集》、《跟随毛主席长征》等多部译作。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缅甸语教授以及缅语翻译专家,其个人事迹亦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
粟秀玉桃李满天下。她执教50年,如今活跃在港澳台及中缅双边交流圈的各个领域的人才中,都有她的学生。在现在的缅甸华人圈里,有1/3的人曾是她的学生。在学生眼中,粟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对人细心关照,不仅是他们的师长,更像是他们的母亲。
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得益于粟秀玉对教师理想的践行。“有才有德是精品,没才没德是废品,缺才缺德是毒品”,说起人才观,粟秀玉滔滔不绝。“人一定要有学问,有学问才有智慧,有智慧才有辨别能力。人必须有正义感、分得清是非。我一生都这样,我不看你的权力地位,我看你的人正不正。我尊重德才兼备的人。”
德才兼备的精品人才是粟秀玉培养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她关注学生的精神面貌,时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她认为青年应有拼搏精神,鼓励学生“要奋进,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拼,不要在应该奋斗的时候得过且过”。她把对佛学的独到见解也应用到教学中,时常告诫学生要奋进,但不要有野心,不要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伤害别人的基础上。“你靠你的本事、你的努力,你所得到的才是应该的。”
自己的“小心思”
粟秀玉受邀回国不久就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生活一下子走下坡路,孩子没人照顾,工作忙碌,确实很艰苦。”但生活的艰难和回国前后的巨大反差并没能使这个要强的女人退缩。她拒绝国外亲戚的援助,也从没想过回到缅甸,因为这里有她的根、她的事业和梦想。
“我是事业型女人,从来不进厨房,你们看我的手多么白净,只是右手中指的第一个关节处有茧。”她把手伸出给我们看,上面只有写字写出的茧。事业型女强人不做家务,但并非大大咧咧的“女汉子”,也有柔软细腻、热烈忠贞的“小心思”。
粟秀玉常年奔波在中缅交流的路途上,但对北京爱得深沉。她在这座城市生活近半世纪,“特别爱北京”。她说,虽然我没有在这里出生、长大,但我住在这里,享受着这里的一切,就像干一行爱一行一样,这个地方养育着你,你就应该爱她。虽然北京在城市发展中有一些问题,她也曾因这些问题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案,但“一离开北京就想她,觉得北京比哪里都好”。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在不断地改进,就是我更爱她的动力。”
感恩、回报这片土地,也是她时常教育学生应必备的品德。她同时也教导华人学生要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我们都出生在缅甸,喝这里的水、吃这里的大米长大,应时时刻刻感激养育我们的缅甸人民、缅甸的土地和缅甸的一切。”
缅甸和中国对于粟秀玉来说,一个是生父,一个是养父,哪个都割舍不了。她不希望两者之间有隔阂。
永远的梦想
热爱中国、热爱缅甸的她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放在中缅友好交流上。2013年,粟秀玉获得缅甸总统授予的“弘善贤德楷模”勋章。该勋章是缅甸总统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宗教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她为传播中缅友谊而作出的杰出贡献。今年5月,北京市授予她首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特别荣誉奖,肯定和奖励她为促进中缅友谊所作的贡献和努力。她说,“多做善事,多做好事,这就是我的精神享受。”
粟秀玉是北京缅甸归侨联谊会的老会长,从创始至今的26年一直连任不间断。虽然身体不好,但她对公益事业和中缅交流尽心尽力。
2008年5月8日,缅甸遭受了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袭击,损失惨重。粟秀玉紧急召开缅甸归侨联谊会全体理事会议,让大家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动员所有会员及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献爱心。5月12日,粟秀玉把募集到的119万余元人民币善款委托缅甸驻华使馆转交给灾区人民。
2013年3月30日,“粟秀玉教授基金”成立,用于缅甸公益慈善和增进中缅友谊民间活动。首批资金除了粟秀玉捐出150万元缅币(约1万元人民币)外,还得到了几十位华侨华人的大量捐款。基金启动后,首先向缅甸寺庙收留的孤儿和贫困学生捐赠大米、学习用品和新年礼物。紧接着,粟秀玉又捐赠1万美元(约6.2万元人民币),为缅甸12个省邦刚刚考上大学的42名优秀贫困生提供了大学四年的学费。
“我是工薪阶层,要尽量节省,把钱留下来支援有需要的人。”粟秀玉动情地说,“现在流行一个词汇叫中国梦,我和国人一样有中国梦,但我还有一个缅甸梦,中缅两国人民世代睦邻友好之梦是我永远的梦想。85岁不算老,我还要为中缅友好继续发光发热。”说起梦想,她眼神坚定。(聂传清 赵甍源)
原标题:归侨翻译家粟秀玉不仅仅做一个老师
老师 做家务 做善事 毛泽东选集 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