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重开二战地下指挥中心博物馆 探讨沦陷背后的故事
访客可在博物馆内的策划室看到当时军官在地图上策划作战情况。(邬福梁摄)
海外网6月29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花费两年半时间,斥资约80万元整修的地下指挥中心博物馆,将以全新叙述方式,探讨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在二战时期,为何仅在70天内沦陷。
位于新加坡福康宁公园的地下指挥中心博物馆(The Battlebox)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是英国在马来亚驻军的指挥总部。
1942年2月15日,马来亚陆军总司令白思华中将与其他英军高级指挥官就是在这个指挥总部,决定了新加坡的命运,即向日军投降。
这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地下指挥中心建于1939年,占地1306.10平方公尺,建在深约九公尺的地下,在耗资约80万元翻新整修后,昨天正式开幕,目前由新加坡历史顾问公司负责管理。
公司董事兼博物馆总监惹耶·阿雅度莱(Jeya Ayadurai)受访时说,博物馆之前主要讲述指挥中心的用途,但现在会将重点转移至探讨新加坡沦陷的军事理由。
以新视角看二战
“学生向来只关注日据时期的历史内容,却不太理解这个岛屿为什么在几天内就被日军攻下,忽略了新加坡历史这个重要的部分。”
他说,有鉴于此,博物馆重新构思的历史叙述将探讨日军和联军的战略与军备差异,以及各方战败或战胜的缘由。
整修后的博物馆共有27间房间,当中有两个全新的展览厅,即福康宁故事房(The Fort Canning Story)与引擎室(Engine Room)。福康宁故事房展示了在福康宁山挖出的文物,墙上的画作影印本则记载以往居住在这座山上的国王,如何防卫自己的皇宫等。
踏入引擎室,公众则可观看到当时军队使用的油罐、机械通风机和发电机等。
另外,引擎室也展示本地首个对战争遗迹展开考古的“亚当园计划”(The Adam Park Project)挖掘的战场古物,如枪弹、英军水壶、餐具和防毒面具等。
阿雅度莱说:“以往,这个房间摆放了很多橱柜,公众可能无法看到原来的通风井和油罐等,因此我们现在以更简约的方式呈现文物,让访客尽可能看到指挥中心的原貌。”
新加坡历史顾问公司也制作了三个全新视频,叙述英军的海事战略、日军的作战策略和新加坡投降后的事态发展等。
阿雅度莱说,公司目前正在筹划另外三个房间的展示,预计明年第一季度对外开放。
这里主要探索“马印对抗” (Konfrontasi)和新加坡武装部队的建立过程。届时,访客也能通过多媒体导览系统,参观博物馆,提升整体的参观体验。
开幕仪式的嘉宾是新加坡驻以色列(非常驻)大使朱维良中将(退休)。英国和新西兰驻新加坡最高专员、澳大利亚驻新加坡最高专员公署二等秘书、马来西亚驻新加坡最高专员公署国防顾问和日本驻新加坡特命全权大使昨天也出席了上述活动。
日本驻新加坡特命全权大使筱田研次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博物馆关注的是教育和学术,没有任何政治议程,通过客观历史,让年轻一代了解到发生在约75年前的事迹。博物馆的展品也提醒了他,各国互相合作,维护人类和平的重要意义,“确保犹如75年前发生的事情不再重演”。
地下指挥中心博物馆每天开放,参观时间是上午9时30分至傍晚5时30分,入门费是7岁至12岁的小孩9元;成人18元。
新加坡司令西蒙斯女儿:我以父亲为荣
“我以父亲为荣。我想,应该没有太多人的父亲,拥有像我爸爸一样的经历吧。”
这是安娜·邱恩塞德(Anna Chirnside)想对父亲弗兰克·基斯·西蒙斯(Frank Keith Simmons)说的心里话。
1942年2月15日,马来亚陆军总司令白思华中将与其他英军高级指挥官,在现是地下指挥中心博物馆的指挥总部内,决定了新加坡的命运,即向日军投降。其中一人就是西蒙斯,他当时是新加坡的司令。
一家人团聚时间短
今年83岁的邱恩塞德说,1939年,在她约6岁时,家人因战争,从上海迁至澳大利亚,但父亲不在身旁。在1942年,他们一家才有短暂的团聚
责编:吕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