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小学华语讲故事比赛 印裔女学生夺季军
印裔女孩米啦凭生动有趣的演讲方式,夺得今年全国小学华语讲故事比赛季军。(道南学校提供)
据联合早报网报道,10岁的美国籍印度裔米啦,一岁跟随父母来新定居后,学习的首个语言就是华文。她在母亲的安排下,和一名当华文教师的邻居学习,每天对话两小时,练习口语和发音。
九年后的今天,她凭着一口字正腔圆的华语,夺得全国小学华语讲故事比赛季军。过去一年里,她参加的两场华语演讲比赛都获得前三名。
米啦的母亲舒拉卜(42岁)表示,理解到华文的重要性,就让女儿从小接触并培养对华文的兴趣。她说:“我们希望她对中华文化产生精神联系,尤其现在各国人士聚集在一起,不能因为是印度裔,就忽略多元文化。”
米啦是安东尼女校四年级学生,选修的第二语言是华文。从小二开始,她一直被分配到成绩最好的华文班,而且名列前茅。参加华语戏剧班时,米啦也被导师赞扬有表演天赋。
米啦说:“我喜欢讲故事的感觉,上台时很轻松不会紧张,未来还想要参加比赛。”
由于米啦的双亲都不会讲华语,米啦四岁至八岁都是上华文补习班。和父母上巴刹时,她会抓紧机会和摊贩练习对话。舒拉卜说:“我们曾碰到一名德士司机,觉得米啦说华语很厉害,就坚持不收费。”
考虑学福建话潮州话
在家里,身为印地语(Hindi)教师,舒拉卜会用该语言和米啦沟通,父亲则以另一种印度族语言贡根文(Konkani)沟通,确保米啦掌握母语。米啦也会基本的菲律宾塔加洛语(Tagalog)和西班牙语,父母考虑未来让她学习华族方言如福建话或潮州话。
全国小学华语讲故事大决赛上星期六(23日)在道南学校举行,今年迈入第12年头,共吸引56所学校的106名学生参加。
进入决赛圈的15名小学生毫不怯场,在无法使用道具和配乐的规定下,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声调进行三分钟演讲。故事题材自拟,但必须发扬中华文化和优良传统价值观。
白沙—榜鹅集选区议员孙雪玲是受邀嘉宾。她分享自己小学时参加过至少四次演讲比赛,整个过程让她更有信心掌握华语。也是通商中国总裁的孙雪玲说:“语文是交流工具,一旦把语言学得好,就能开拓人与人交流的机会。”
比赛由新加坡福建会馆与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联办,道南学校协办。中学华文教师会理事长陈益清希望学生能借助这平台切磋交流,提高他们的胆识与创意思考,灵活学习华文华语。
责编:吕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