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推出预防寨卡全攻略
海外网8月31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新加坡本月27日确认首起境内感染兹卡病例,是全球第58个兹卡病毒在境内传播开来的国家,意味着兹卡病毒已在本地特定社区内散播开来。
我们为你整理出以下攻略,助你防范兹卡病毒。
截断传播途径
兹卡病毒由热带地区较常见的伊蚊(Aedes)传播,和骨痛热症病毒一样。伊蚊吸入被病毒感染的血液,然后在叮咬另一人时,将病毒注入人体。伊蚊通常在白天叮咬,清早和下午至傍晚是叮咬高峰期。
兹卡病毒能透过性接触传播给性伴侣。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到过疫区后的28天内应采取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若有兹卡病症,则建议在半年里都做好防护。
输血也相信是途径之一,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这一途径仍有待证明。
注意可疑症状
兹卡症状会在被伊蚊叮咬后3至12天浮现,一般会持续4天到一个星期。兹卡症状和骨痛热症症状十分相似,包括发烧、头痛、身上有红疹、关节或肌肉疼痛,以及红眼症。
红眼症多出现在兹卡病例中,属典型症状,也有专家指兹卡病毒导致的红疹较痒。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务必及时就医。
使用有效防蚊用品
购买防蚊用品时,应选择含有至少一种有效化学成分,才能有效驱蚊:
●避蚊胺(N,N-diethyl-meta-toluamide,简称“DEET”)
●派卡瑞丁(Picaridin,又名“KBR3023” 、 “Bayrepel” 或 “icaridin”)
●IR3535(未满两个月的婴儿,不能使用上述产品。)
一般上,有效成分的浓度越高,效用就越持久。譬如,避蚊胺浓度为6.65%的驱蚊剂,可防蚊约两小时;浓度为20%则可防蚊四小时。防蚊用品要适时重新涂抹。除了用在未被衣服遮盖的身体部位,也不要忘了喷在衣服上。
一些天然成分也有一定驱蚊效果,但受访学者指出,其效用比上述化学成分来得弱:
●柠檬桉叶油(oil of lemon eucalyptus,简称“OLE”;若以成分命名则是para-menthane-3,8-diol,简称“PMD”,或“citriodiol”)
(未满三岁的孩童,不能使用上述产品。)
如果同时也使用防晒产品,要先涂抹防晒产品,再使用驱蚊产品。
一些经过氯菊酯(Permethrin)处理的衣物也有很强的防蚊效果。2008年推出的新一代军服就采用这种布料。含有氯菊酯的产品适合涂抹或喷在衣服上,但不应直接涂在皮肤上。
孕妇要提高警惕
兹卡病毒可导致小头症基本上已得到医学证实,孕妇尤须提高警惕。
孕妇在妊娠期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初期如果感染兹卡病毒,胎儿受影响的风险最高,须尽早求医。如果孕妇怀疑胎儿感染兹卡,可考虑在15周后进行羊膜穿刺术检查羊水中是否含有病毒。
受访专家指出,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产品一般可供孕妇安全使用。孕妇也可使用天然成分来驱蚊。
住所防范
当局促请人们经常进行“灭蚊五步”(5-step Mozzie Wipeout):
每隔一天就为花瓶换水
每隔一天就倒掉花盆托盘的积水
不使用晒衣竿时,把撑管盖好
将所有的水桶和水容器倒置存放
每月疏通屋顶檐槽,加入BTI杀蚊药
责编:吕文宝、刘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