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 评论 资讯 财经 华人 台湾 香港 历史 社区 视频 新加坡 德国 荷兰 滚动

“新加坡设计” 走进中国二三线城市

2017-03-20 08:38:1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海外网3月20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西部直辖市重庆火锅店林立,麻辣料理美味不在话下,但在重庆室内设计联合会联席会长兼秘书长朱柏霖看来,在重庆享用火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般餐馆设计较粗糙、环境不够精致,碰上闷热的夏季,有食客甚至赤膊上身用餐。

“如果用新加坡的设计概念去发展重庆火锅,这东西应该会很好玩。”朱柏霖3月8日赴新加坡出席新加坡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新加坡室内设计师奖”颁奖典礼,在接受访问时提出此番设想。

目前,在中国发展业务的新加坡室内设计公司,业务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座一线城市,较少扩展到中国其他地区。不过,随着一线城市市场接近饱和,二三线城市对于“新加坡设计”的需求却在慢慢增加中,正适合新加坡设计师去大展拳脚。

朱柏霖认为,对重庆而言,“新加坡设计”有至少两大元素值得借鉴。首先,绿色生态是当下全球共同课题,新加坡许多建筑的垂直绿化做得非常成功,值得有“山水大城”称号的重庆参考。

其次,朱柏霖认为,商业空间是城市软实力展现的最佳载体,而新加坡设计师熟悉全球零售业态,对商场、电影院、酒店等商业空间设计的理解“非常到位”。

“新加坡设计”能如何应用在重庆火锅店?朱柏霖说:“重庆火锅店很多是在山里林间,也有比较多在常规商铺,尤其是室内空间,是不是可以把大自然引入室内?……设计要驱动产业升级,可以把空间照明做得更好、改善设施的使用感、让餐厅更有国际范儿,让更多客人想在餐馆自拍,发送照片到朋友圈。”

新加坡室内设计师协会理事长王胜杰也告诉《联合早报》,中国二三线城市近年来更希望与国际设计接轨,许多开发商为项目招标时,会要求当地设计师与跨国公司或外籍设计师合作,作为竞标条件。

新中两国政府与企业有越来越多项目在中国二三线城市落地,也拉动了当地对新加坡设计师的需求。以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的落户地点重庆为例,朱柏霖说,随着更多新加坡财团投资重庆,重庆对新加坡设计师的需求便会相应提高。

在中国有10年工作经验的王胜杰相信,当前是新加坡室内设计师走向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好时机。他过去一年多来陆续与重庆、长沙、云南和杭州设计伙伴协商,借助当地政府扶持资金和企业研发金,敲定在上述四个地点设立“设计前哨站”,帮助新加坡设计打入中国市场。

他构想中的“设计前哨站”,以面积至少100平米的展览空间为主角,可展示多达20个新加坡设计师的作品,并举办讲座和交流会,服务寻找新加坡设计师为合作对象的中国商家。四个设计中心正在建造中,估计在2017年第二到第四季陆续投入运作。

新加坡设计师

在中国“卖”什么?  

但设计中心毕竟只是硬体建设,在各国设计师都想分食中国市场大饼的现实中,新加坡设计师的“卖点”是什么?

答案是,不只是设计。王胜杰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精英,不是我们的创意比别人好,或是我们更独特。创意之余,对方看重的是效率和稳定性,这在大项目中非常重要。”

有20年设计资历、近期内准备进军中国的新加坡D Editors室内设计公司创办人陈慧恩指出,从艺术层面看来,所谓“新加坡设计”并没有特定的定义,外国客户往往更看重新加坡设计师的工作态度和风格。

她举例说,或许有鉴于人力短缺,新加坡许多设计师从到工地考察、设计、报价、制成3D图等工作都“包到完”,技能更全方位,也更注重细节;同时,新加坡设计师与其他国际设计师有更频密接触,视野更宽。

话说回来,设计本身仍是中国伙伴重视的一环,而设计师本身的经历与素养,直接影响了设计的生成。王胜杰说,新加坡设计师受中西方文化熏陶,如果要在中国设计文化空间,他们就比对中华文化一窍不通的“老外”设计师,在文化共通性上更有优势。

前年底建成的长沙市图书馆新馆,就是王胜杰获当地市政府委托进行室内设计的项目。从外头看,这座线条错落有致的前卫建筑貌似现代艺术馆;室内空间布局则以湖湘文化为主题,融入现代化极简设计。设计团队以铁制材料混搭传统木料,室内也放置中式传统雕花、陶瓷文物再造品等。

王胜杰的原则是:“如果(一个地方)有民族或历史背景,这些就是设计师的起点,把起点抓好才能延伸和进化,而不是把文化挖掘后完完整整搬出来,那就成博物馆了。”

新加坡设计师优越感太强?

虽然新加坡设计品牌在中国大陆有一定“卖点”,但王胜杰表示,实际进军当地的新加坡设计师远落后于台湾香港。据他粗略估计,新加坡室内设计师协会近200个会员中,仅约10%曾参与中国设计项目。

为何新加坡设计师走入中国的步伐这么慢?王胜杰坦言,一些新加坡设计师“抱持着20年前的心态”,姿态“放不下”或优越感太强,甚至不愿和一些外籍设计师合作。

他指,一些新加坡设计师自认在本区域知名度高,设计费没超过某个数字就不接项目,或是期待中国客户“慕名而来”请他们参与项目,“想得到一些东西,却不想走那么长的路。”

王胜杰也说,许多新加坡设计师太被动,只跟着新加坡政府在中国牵头的大项目走,但以这样的方式“进军”中国,逗留时间往往是短暂的。“一些人认为只要项目做得好,就会被看见,别人就会找上门,但这是妄想,好的东西太多了……知名度需要很多积累的。”

朱柏霖说:“全球各地之间距离不断缩小,中国设计实力这几年进步得很快,如果新加坡设计师不能尽快找到一个与中国市场融合发展的模式,他们的优势将越来越不明显。”(林展霆)

责编:关皓、许雪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