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大外交” 卡塔尔断交风波触动新加坡

2017-07-11 14:20:28来源:新华社 字号:

中东的卡塔尔遭遇邻国集体断交和制裁,让远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颇有触动。

国际舞台上,卡塔尔和新加坡均被视为“小国大外交”典型。卡塔尔眼下面临的难题,促使新加坡外交圈思考、辩论:卡塔尔断交风波给处于“困惑期”的新加坡怎样的借鉴?“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是否应该调整外交政策?

【“小国应有小国的作为”】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本月初在《海峡时报》发表的文章引发了一场辩论。在题为《卡塔尔断交风波 小国给我们的启示》的文章中,马凯硕认为,“小国应有小国的作为”是新加坡应从卡塔尔身上汲取的外交教训之一。

凭借雄厚财力,卡塔尔成为中东地区的“中等强国”,与美国密切的关系也让它介入地区事务时有恃无恐。马凯硕认为,卡塔尔遭遇断交危机,很大程度上是不遵守权力政治的丛林法则所致。他指出,小国必须真正做到务实。保持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坚持国家一贯的原则固然重要,但不是外交的全部。

马凯硕认为,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在“后李光耀时代”必须调整,要正视“可能不再出现李光耀这样受他国领导人尊重的政治家”的残酷现实。

他指出,新加坡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应“更加审慎”,“凡事讲究时机,大国为利益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不一定是强调自身原则的最佳时机”。

这一观点受到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比拉哈里·考西坎的批评。他认为马凯硕的文章极具误导性,“小国应有小国的作为”的想法“糊涂,虚假,非常危险”。

比拉哈里认为,“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必须调整外交政策的观点是错误的,冒犯了李光耀的接班人以及在李光耀团队领导下获益的新加坡人。

【外交圈罕见隔空大论战】

这场辩论的核心是新加坡究竟应该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现任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前外交部长尚穆根认为,比拉哈里的驳斥非常机智,马凯硕得到了“应有的回应”。“我们应该明确国家的核心利益,并通过巧妙方式实现,但绝不是卑躬屈膝、对大国唯唯诺诺的方式。”

同为外交部巡回大使的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研究院执行副主席王景荣认为,马凯硕的文章容易让人产生“小国应安分守己”的印象,让人以为,若小国利益的实现受大国政治阻碍,小国只能妥协。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中南半岛区域事务顾问叶光荣则认为,马凯硕的言论被过度解读,比拉哈里“夸大其词”、并不能完全回应其论点。提及新加坡短期内不会出现李光耀那样的领导人并非是“任何的不敬”,而是主张在新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新加坡外交政策应更加谨慎,不是宣扬小国要“放低姿态”。

《海峡时报》7日发表社论说,尽管当前小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外交环境,但不意味着小国开展外交只能被动适应大国,小国必须并且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需要在坚持原则、保持外交政策连续性和具备策略灵活性、务实之间求得“精妙的平衡”。

【“小国大外交”的困惑期】

有学者认为,新加坡正在步入“小国大外交”的困惑期,此次论战折射出新加坡有识之士对现状的思考。

新加坡PSB学院的马库斯·罗说,马凯硕的文章引发关注,让人思考从前被忽略的问题,其实已经达到目的。

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逸山告诉新华社记者,马凯硕和比拉哈里其实有相同出发点:新加坡必须了解国际局势、清晰认识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两人的分歧在于:马凯硕强调,现实环境下,小国的外交不要“超负荷”;比拉哈里侧重于,认清形势后,新加坡应争取发挥更大作用。

胡逸山认为,从这场辩论或许可以看出端倪:新加坡外交应该会坚持“认清现实、发挥作用”的理念;经济起落对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其外交理念和以色列有一定相似性,强调国家要自力更生。

中国东南亚研究学者任南岭在一篇文章中认为,新加坡外交在“后李光耀时代”失去了很多“软”的因素。传统的“大国平衡”、“毒虾策略”与外交的机械、国际规范的“硬性特质”产生化学反应,“硬”的一面呈现增强态势。受此影响,新加坡外交难免“软硬失衡、阴阳失调”,近年来的外交纷扰大多可从中找到原因。(包雪琳 新华社专特稿)


责编:朱剑宇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