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7 16:21:00|来源:海外网|字号:
作者:刘琪玮,千禧年时南下马来西亚入读东南亚最大的华文中学,宽柔中学。3年后转学新加坡,去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现就职于某工业器件贸易公司。
她们,新加坡人才政策中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今年27岁生日刚过,在微信家族群里发了一则“谢谢妈妈”的信息,引得老妈感慨万千,与我电话粥煲了个把小时,忆苦思甜,说起上大学前的10年过得极不容易,嗟吁不已。现如今整整14年终得新加坡绿卡,算是熬到了一个盼头。只是,当我遇到这些与我背景类似的孩子们时,我不由得不去体念他们的母亲。她们和我妈妈都是同一类人——为新加坡人才政策默默奉献的陪读妈妈们。
孩子还那么小,学费比我当年更贵了,辛苦你们了。我对遇到的这位陪读妈妈说。她笑笑,说没什么。只要孩子懂事点,未来能在新加坡当兵入籍后,她也就熬出头了。是啊,只要能入籍生根,妈妈们便熬出头了。只是看着那孩子稚气未脱,淘气天真的脸,虽然我似乎不太够资格,却也故作老成,真心地对他说了声:要体谅妈妈!
陪读妈妈,是在新加坡的中国人中一个相当特别的群体。她们为了让孩子们在新加坡完成中小学教育,放弃国内可能不富裕,但是相对悠闲的时候,远离家园在海外为年幼的孩子们搭起一个小小的安全港湾。在生活费、学费高涨的新加坡,不少陪读妈妈们需要自食其力,甚至从事着相当辛苦的工作,以承担起母子/母女的开销。面对孩子,她们亦父亦母,让孩子们学会坚强,同时也充当着孩子们的心理导师。但孩子们的精神压力和生活上的压力,她们必须全部承受吞下。即便称她们为再世孟母,也无不及。
有些人坚持下来了,于是我们从报刊上看到照片中优秀的孩子们和骄傲的她们。有些人却苦苦挣扎,因为熊孩子的不争气而心力交瘁。曾有位母亲带着给我添了不少麻烦的歉意,搬离了我的出租屋。还有些人,被压力和生活打败,甚至放弃了应有的道德准则,而她们的放弃引发了本地6年前的那次冲突,冲击着在新加坡全体陪读妈妈和她们的孩子们在新加坡的权利。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善良的新加坡人还是通情达理。电视上某位嘉宾对陪读妈妈说:不工作也可以生活啊。过后的报章评论,满是对该为嘉宾的口诛笔伐:你根本不懂什么是生活。能够有本地人这样的理解,即便如今政策收紧了,或许也能聊表欣慰吧。理解万岁。
孩子们从中学,甚至小学开始,在新加坡长大。十多年下来,新加坡几乎成了他们的第二家园。很多孩子以不懈的努力顺利融入了新加坡,开始在这里置业扎根。而妈妈们,在陪着孩子们十年寒窗苦读后,功成身退,带着欣慰回到了家乡。尽管6年前的冲突早已过去,但随着新加坡政策调整,如今的陪读妈妈们的处境似乎更加艰难。不知今天的新加坡,是否能记得十多年前为本地培育了大量人才的无名英雄们,她们就是陪读妈妈。
![]() |
新加坡 绿卡 陪读 微信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