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2 09:19:00|来源:新华网|字号:
“长歌正气重来读”
——郁达夫殉难70周年纪念
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2015年8月29日,富春江畔郁达夫故居,雨后初霁。
知名作家、战地记者、流亡华侨、报馆编辑、宪兵府卧底……郁达夫的一生辗转多重身份,共同熔炼出“抗日先烈”的赤子之心。在其殉难7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社会各界深刻缅怀其为国为民所做出的牺牲。
“余有一大爱焉,曰爱国”
在国家级和浙江省级公布的首批著名抗战英烈及英雄群体名录中,均有郁达夫的名字。
“他是名单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之一,这也说明他作为文化界的代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说。
爱国,是贯穿郁达夫“以笔代戈”战斗生涯的主线。1913年,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在日记中写道:“……余有一大爱焉,曰爱国。……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 也是在那时,他写下了著名白话小说《沉沦》。
1937年,郁达夫家乡富阳被日寇占领,母亲不肯做“亡国顺民”而绝食自尽。身在福州的郁达夫得知此噩耗,悲痛不已。年末隆冬,他在福州青年会的小屋中,为前来拜访的爱国青年写下了震撼人心的题词:“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1938年,郁达夫辗转浙东、皖南等抗日前线,以一名爱国志士与战地记者的视角,亲历并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与中国军民的不屈。1938年底,他自福州抵达新加坡,担任新加坡文艺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接编《星洲日报》副刊《晨星》。
“他当年就是新加坡华侨抗日第一人,没有之一,就是第一号人物。”新加坡文艺协会原会长骆明说。
郁达夫还在新加坡成立了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亲自授课宣讲。“有人说他是‘颓废文人’,他在战时青年干部训练班上课时问大家,我颓废吗?大家都说不是,他很高兴。”训练班学员方修回忆说。
战时的飘零、流亡、落魄,并未熄灭郁达夫内心的斗争热火。从新加坡撤至印尼后,郁达夫还多次帮助当地的爱国抗日志士。“父亲忍辱负重,被日本宪兵队抓去做通译,帮忙偷偷销毁信件、传递消息……”郁达夫的儿子郁大亚说,“宪兵队抓了抗日人士,父亲就想办法把宪兵灌醉,再偷偷放人。”
郁达夫,杀害,日寇,新加坡华侨,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