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7 14:19:44|来源:海外网|字号:
三 实战经验 (practical experience)
丁汝昌原系骑兵将领, 陆军出身, 不熟悉海军事务, 接管北洋海军时已年逾不惑 (时年52),没有近代科学的基础,更不懂英文。试想: 一个骑兵将领,带领一支西式军备包装,且满脑子封建思想的中世纪军队,可以打赢19世纪的海战吗? 反观甲午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 (Ito Sukeyuki, 1843-1914),是海军科班出生的身。更何况明朝中叶以来,日本就能跨海作战。而明朝却是实施海禁,“片板不许入海” ,中国内陆文化一旦与朝气蓬勃的海洋文明相碰撞,其结果可想而知。
没有实战经验,平时的演习操练又流于形式,于是海战一旦开启,就注定了北洋舰队不可能发挥有效的作战能力。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 。日本早己有随时作战的决定,在明治天皇的《日清两国宣战之诏》中鼓励部下 “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诏书显得霸气十足; 而此时光绪皇帝的宣战《上谕》却说: “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暴露了清政府直到战争开始,還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游离摇摆,没有做好战争的具体筹备,很不情愿地匆匆上了战场。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 (Robert Hart 1835-1911) 说:“对于战争毫无准备,实在令人可惊 !”
甲午战争失败,使千百万中国人民椎心泣血。中国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往往喜欢打悲情牌。甲午海战前的种种缺憾,是为埋下战后国耻的契因。一旦战争爆发,颓败之势必不能避免。于是就以邓世昌等一批爱国将领的鲜血作垫底,挽回民族的尊严与颜面,固然悲壮伟大,实属可悲! 读史者只看到邓世昌的英勇壮烈,杨用霖的军人气概,丁汝昌的无奈,却掩盖了此事件背后更值得反思的问题。
甲午海战失败后,在接下来半个世纪的悠长岁月中,中国再也没有能力建立一支与北洋海军相媲美的舰队了。这局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改观。2009年4月20日至23日,一场展示各国海军共同构建“和谐海洋”决心的海上大阅兵,在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域展开。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多国海军检阅活动。有来自14个国家的21艘海军舰艇参加此次盛典。中国海军于此阅兵式上,展现了自已的海军实力。
2009年12月7日,中国海军东海舰队舰艇 “舟山”号导弹护卫舰, 在圆满完成赴亚丁湾、索马利亚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后, 应邀抵达新加坡进行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访新期间,中新双方海军官兵互相参观舰艇、进行护航经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这是东海舰队舰艇首次访问新加坡。此次访问,距最后一次北洋舰队来访时,历史又过去了115年!(新加坡历史学者:柯木林)
新加坡 甲午战争 历史 管理 实战